靠机器人养老可行吗?

最近2年的时间里,接触了很多的老年人。其实他们的绝大多数都不想去养老院,尽管现在养老院的形式越来越多元。
01-设施养老再好,人们依然更喜欢家
随着老龄化的推进,老龄产业步入快速发展的列车道。
尤其在设施养老这一块,已经由单一的政府托养模式演逐步变出各类多层次的养老方式。比如近几年比较流行的CCRC养老社区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老年人从健康活力阶段到临终关怀的一站式服务。
比如,健康活力阶段可以入住老年住宅或者老年公寓,不限制自由,就如同换了一个更加适老化的新家一样,房子也是独门独户,充分的兼顾每个人的私密性,有事找管家,没事也没人打扰。

如果年龄大了或者身体不太好了,可以选择社区的过渡区域,这里可以继续维持居家的生活状态,在同步配套护理区的社区中,往往可以有上门的护理支持服务,缓解过渡阶段临时性照顾需求。
如果最后卧床了,不能动了,那么转入护理区,可以有24小时的护工来照顾,同时会有医生护士等专业人员的定期巡视与查房,确保安全。
同时,对于人生的最后一站,临终关怀,现在有些也叫安宁疗护,也会有专门的服务可以确保尽可能体面的离开。
尽管上述模式听起来很不错,但是当下老年人入住类似养老社区的平均年龄基本上在70岁左右,仅管不乏一些55岁刚退休的长者也住了进来,但是多数还是75岁甚至80岁朝上的老人。
而且,从入住率的角度,目前多数高端养老社区是不饱和的,供需严重失衡。
另外一个方面是纯机构养老,也就是俗称的养老院,是国家倡导的9073中的3%部分,
截止到2023年底上海有700家养老机构,核定床位数16.69万张,相较于568.05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选择机构的老人占比刚好维持在接近3%的基准线上。而这之中还有扣除很多空床位,据调查,上海养老机构空床率44.36%,那么折算下来,入住养老机构比重仅占1%。
由此,不难看出,中国的老百姓还是不太喜欢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是大势。
02-居家养老困难重重
谈及居家养老,虽然是大势,但是对于很多七八十岁甚至更高年龄的人而言,子女要么忙着工作,要么有自己的家庭无暇顾及自己正在老去的父母。
而父母独自在家,买菜做饭是老大难,就医陪护无人管,退休在家冷清的居室与寂寞的心理无人安慰,而且万一发生紧急情况无人及时响应…
我身边有位老先生,今年75岁,老先生老伴早年去世,现在一个人生活,为了吃的方便,只吃可以生吃的蔬菜,比如黄瓜、西红柿,一整年一整年的不吃食用油,电饭煲蒸一锅米饭可以吃好几顿,馋肉了就绞肉机把肉搅碎和米饭一起蒸…
这个老先生是个极端的案例,但是身边哪怕夫妻都健在的老人往往在吃饭方面也是兑付,一次多做,然后连吃几顿,可能是很多空巢老人家庭的缩影。
再比如突发情况的呼叫,有位阿姨在家里突发脑梗,子女都不在身边,一下子失去了知觉什么都不知道了,幸好后面自己缓过来了,赶紧拨打了120带自己去医院吊水…
和很多不愿意去养老院的老人聊起来,他们很期待机器人的诞生,可以陪伴他们,协助他们在家养老。
03- 机器人真的可以帮助老人在家养老吗?
答案是不确定,但是肯定可以起到一定的支持。
关于这方面,国外有部科幻电影很真实。

剧中的老先生弗兰克一个人在家,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难以应对生活的点滴,家里乱的一团糟,而女儿和儿子都很忙,女儿每天都在外面奔波,儿子也没办法保证每天都到老人家家里去,于是有一天,儿子把机器人带到了老人面前。
开始,老人家很排斥,但是架不住机器人真的很能干。







不仅能督促他做好健康管理,如何改善认知障碍,还会做饭,打扫卫生,刮胡子,陪同散步,陪同聊天…
02:00
也让老先生越来越依赖机器人。
有一次女儿过来希望陪同老人家长住,关闭了机器人功能,却发现一切重新陷入了失控,做饭、陪同散步、打扫卫生,让好心的女儿有点崩溃,同时与父亲的关系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有些糟糕,最后女儿无奈,重新帮助老人家启动了机器人。
然而故事的后半段也暗示了机器人的失控情形,老人家年轻时是小偷,一次和机器人的互动让他发现了机器人的潜力,于是开始培养机器人学习如何开锁,如何偷东西,利用机器人“听从指令”这个bug,成功带着机器人进行了两场偷窃行为,最后机器人沦为了老人的奴隶,而不是辅助的工具,不是机器人变坏了,而是使用的人把他带歪了…
好在老人最后良心发现,抹掉了机器人的所有存储记忆,送回了机器人,重新回归家的温暖。


《机器人与弗兰克》这部电影可以说满足了老年人对于陪伴机器人的所有幻想。
然而,先不说当下的研发技术还达不到这个标准,哪怕未来研发出来了,可能也会面临很多道德的考验。
毋庸置疑,机器人会是人类尤其老年人的帮手,在机器人的协助下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最后,你期待这样的机器人诞生吗?